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建言献策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天津“十四五”规划作出了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这是天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重要举措。市政协党组、主席会议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于9月28日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组织委员围绕“探索城市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天津“十四五”规划作出了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这是天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重要举措。市政协党组、主席会议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于9月28日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组织委员围绕“探索城市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天津“十四五”规划作出了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这是天津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重要举措。市政协党组、主席会议高度重视,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于9月28日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组织委员围绕“探索城市发展新途径,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协商议政。委员们从完善顶层设计、激发消费潜能、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为推动双城发展规划落实、提升“津城”现代服务功能、增强“滨城”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塑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风貌献计出力、凝聚共识。发言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水平履职服务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现将委员发言予以摘登。
关于加快双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民建市委会 张荃
一是建立人口可持续发展制度,改善双城人口结构,支撑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增加政策红利,创造足够的就业成长空间,发展城市文化,主要吸引18-30周岁之间年龄的年轻人口。协调在津高校开设和打造双城发展重点领域的专业门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积极提升教育资源水平,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二是建立产业发展引擎,引导产业集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跃升,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打造服务全球的产品和产业体系。
三是建立和完善双城间高效、快速流动的交通网络系统。“津城”确立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出行链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对私家车采用分区引导政策。“滨城”确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注重交通廊道化建设,提供快速化、定向化交通服务。加强双城之间的交通联系,构建双城轨道快线系统,形成20分钟轨道线网。
关于完善顶层设计助力双城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城市建设委员会 吕毅
一是把握好“一市双城多节点”城市空间布局的内在关系。双城之间要关注“协同性”。通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高效”的空间布局和强化政策协同性来弱化竞争性。双城内部要关注“互补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一体化布局、一体化建设,互联互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配套资源要共享,有计划地由核心区向外片区疏解。产业要错位发展,核心区打造现代服务业标志区,其它片区建设主题特色园区。双城与区域节点城市间要关注“带动性”,在京津同城化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中,找准定位。“滨城”港产城关系要关注“融合性”。加快天津港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国家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建设,实现“以港兴产、以产带城”港产城融合发展。完善“滨城”城市功能,探索“滨城”职住均衡布局的有效途径。
二是处理好双城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坚持城市轴向发展,框定城镇开发边界;发挥城市交通对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提高土地混合使用效率,建设紧凑型城市。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实现城市交通供求动态平衡。优化营商环境,研究市场环境激活战略对策,提升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坚持政策推动与环境吸引并重,建立与制造业立市相匹配的人口导入、人才引育机制。坚持环境友好、低碳发展,推动双城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突出历史文化名城和海滨城市特色,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再现地域生活场景,塑造特色城市风貌。
关于促进“滨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滨海新区政协 韩远达
一是依托“创新主体”与“创新服务主体”双培育,健全创新生态链。强化产业创新主体群的引聚育,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主导产业融合应用。支持构建非营利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育一批集约化科研条件资源平台主体和第三方专业技术服务主体。
二是强化“协同创新平台”与“创新特区”双引导,融通国内外资源。完善股权融资、融资租赁、投贷联动、平台研发项目保险等措施,构建多元化产业创新研发平台集群。打造“产业专业化服务+基金投资+创新项目孵化”的特色专业园区。依托“双自联动”,打造保税研发模式的“科研创新特区”。
三是深化“行业龙头企业”与“隐形冠军”两手抓,打造产业链群落。围绕“1+3+4”主导产业图谱,支持“优势主导产业集群+数字化智造赋能”,以数字化催生新动能。实施单项冠军培育行动,打造“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实施产业链细分领域应用群落培育行动,开展基于产品服务的模式创新。
四是促进“强链筑市场”与“标准拓市场”双驱动,扩展双循环空间。降低市场准入和公共服务门槛,拓展区域性市场辐射功能。强化“串链补链强链”与市场重新洗牌中“开拓需求”的有机融合,打造关键设备、专业服务等区域化配套供应圈,培育上下游互为场景、产业链衔接畅通的产业集群。深化“天津智造”拓市场行动,支撑引导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五是优化“创新型人才”与“国际化专才”共引育,构筑人才链优势。深化“海河英才”“鲲鹏计划”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加快先进技术转移和国际联合研发机构建设,深化“双聘双用”人才柔性机制,建设人才特区和国际人才聚集区。实施协同研发+协同培养“创学联动”机制,支持创新平台与众创空间合作。
关于深化“滨城”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建议
市政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咨询委员会 李兰冰
一是分层级统筹港口系统的规划设计。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与通关执法部门加强合作,统筹推进港口规划、口岸管理以及深化改革等重点问题。应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加快完善港口基础设施系统,推进港口与高速公路、铁路干线等互联互通,规划建设直通西北的铁路大通道。探索优化港区运营方式,着力提高码头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建设高度开放的港航市场,形成富有活力的港口市场主体系统。
二是分类别推进港产互动融合产业体系建设。夯实基本港航服务能力,增补优化新产业节点,拓展高端服务功能,促进港航产业链优化升级。依托港口资源优势,实施产业分类指导政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临港先进制造产业链和临港商业贸易产业链条。促进港口通道功能向开放功能转变,加速资源集聚,统筹推进“滨城”依托产业与港航及临港产业有序衔接与分工关联,强化港口的辐射服务效应。
三是分阶段推进港城功能调整与空间格局优化。近期以完善港口集疏运通道为重点,加强东西向、南北向疏港高速及干线公路建设,实施过境货物绕行,启动城市空间调整缓解港城矛盾。中远期以调整港城边界和港口功能性布局为核心,重点推进岸线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港航及临港产业空间格局优化。有序推进部分生产性岸线向生活性岸线转型,强化亲水城市生活与服务功能,推进港城融合发展与城市治理能力提升。
关于激发消费潜能 推进我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建议
民进市委会 赵长龙
一是统筹规划资源,强力打造特色商圈。重塑消费新地标,重点发展首店经济等。推进传统专业市场、商业综合体(街区)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和知名商圈。规范发展夜间经济,培育夜间“网红打卡点”。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商业文化街,构建多元化消费场景。
二是激励消费,挖掘消费新动能。政府引导鼓励市民消费,精准投放消费券;举办有特色的促销活动,创新鼓励线上消费举措。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发展;建立直播培训基地,大力发展网红、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
三是发挥开放优势,增强消费辐射力。积极发展跨境电商、公共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汽车保税仓储和转口保税增值服务。培育引进进口品牌消费品综合平台,发展免税购物,开拓游艇旅游消费,提升机场、邮轮母港等口岸免税店水平。
四是打造“天津”名片,强化消费吸引。积极打造天津“设计之都”,叫响“海河设计”品牌,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业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国际顶尖设计人才。积极开发本土化、体系化的消费产品和地域化、时尚化的消费话题,提高购买力和影响力。
五是营造国际环境,提升服务水平。推动签证、金融支付、通关等制度创新,支持建立健全消费维权体系和消费争端解决机制,实现消费维权国际化、标准化。推动我市医疗、物流、餐饮住宿、教育等行业服务标准升级,建立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消费服务体系。
关于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 提升双城联通便捷度的建议
市政协常委 韩振镖
一是推动干线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三铁”融合发展。形成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和客运班车为主体,小汽车为补充的复合式交通走廊。推动津滨高铁采用公交化方式运营,实现“随时购票、随时上车、一次安检、一卡通行”。规划建设公交客运枢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空间一体、换乘便捷。
二是构建双城核心区点对点、公交化、高密度、直达式的快速轨道交通核心轴。加快开工建设Z2线、启动Z1线前期工作。优化市域铁路站点规划,实行“一站直达”的中高速行车组织方式,实现双城核心区间20分钟通达目标。
三是推进“津城”“滨城”核心区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延伸“津城”既有线路,扩大外围地区轨道服务范围,积极规划新增线路。加快“滨城”轨道交通形成“中心环+放射”的网络结构,形成组团式城市发展结构。
四是实施公共交通运力水平提升工程。加快公交专用道、有轨电车、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定制公交弥补常规公交盲区。
五是试点城站一体化开发模式。围绕重要枢纽开展城站一体化开发,集聚商业、办公、休闲、居住、文化功能,将交通出行、商业价值、公共空间和人本生活融合为一体,实现站城融合发展,提升车站片区土地价值与发展环境,使车站片区成为城市发展新高地。
关于推动“滨城”人口集聚的建议
特别邀请人士 韩昱
一是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具有强大人口集聚功能的特色主导产业。构筑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积极发挥海河产业基金、滨海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以智能科技产业为核心,加快构建“1+3+4”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夯实新经济发展底盘,抢抓“新基建”发展契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布局建设。
二是加快完善服务设施,构建便利舒适生活环境。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教育和医疗机构,加大京津名校名师名院名医与“滨城”联合办学办医力度,增加优质学位和医疗服务供给,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弘扬兼容并包的“滨城”文化,营造大气和谐互助的现代化海滨城市氛围。
三是加强北京人口导入力度,解决异地就医就学等体制问题。坚持项目吸引和人才导入并重,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进程中,重点关注和妥善解决非京籍工程师、技能型人才引进问题。支持鼓励北京职业教育院校、民办教育机构向“滨城”集聚。
四是创新留人用人模式,开启“天下英才汇滨城”大幕。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产业,推动经开区MSD、于家堡金融区、北塘古镇等地成为人口集聚标志区。鼓励北京、上海等地高端人才,以多种方式来“滨城”从业工作。创新落户积分多部门多领域应用,建立以积分制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完善细化“鲲鹏计划”等人口政策。
关于金融创新驱动支持双城发展的建议
民革市委会 邵四华
一是把金融纳入产业体系支持打造双城发展格局。将金融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发展,改变产业结构偏重偏旧偏初级的现状。建立与数字智能经济相适应的金融获得机制。金融业务要面向中小微企业,将触角延伸到先进制造、生物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行业和企业。
二是金融创新支持“滨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实现政银企平台化、生态化同步转型,构建数字经济发展共同体。建立完整的数字经济创业创新企业信息收集、披露和信用评价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和有效传递。
三是构建“津城”“滨城”贸易金融联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立足京津冀协同,开展更大开放度的压力测试。发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先发优势,建设区域性碳金融市场体系,加快产业金融向服务贸易和投资金融转变。
四是加快“滨城”新动能转换,在重点优势领域力争全国第一。加快中国金融租赁资产登记流转平台建设。允许工商、农业、中国、建设等银行设立离岸业务部。建立更具包容性和普惠性的金融支持体系和获得机制。
五是利用资本市场手段,支持双城发展。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发行区域性新基建基金或产业基金,打造基金中心。加快建设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滨海柜台交易市场与京津冀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共同构成的证券市场体系。
关于解决双城职住分离的建议
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 吴来盛
一是“津城”要加快发展租赁住房、公租房,规范房地产行业发展。鼓励建设集体租赁住房、公租房,统筹兼顾居住和就业的关系,避免区域空心化、孤岛化。
二是“滨城”要集中力量做出名片式的产业中心、港口中心,提升“滨城”形象。集中资源发展于家堡、泰达MSD、中新生态城等大型“中心”,打造“天津名片”,促进“滨城”向海滨城市的提升转型,拉动人口与资本的聚集。
三是“滨城”要继续引入高质量教育和医疗资源。制定政策吸引更多国内、国际优秀学校、著名医院入驻“滨城”,实现职、住和学、医相结合,让更多人从业“滨城”、留在“滨城”。
四是双城要继续完善便捷交通。加快完成双城间轨道交通建设,实现快速通行。在加建高速公路、完善环线公路交通枢纽上做研究,着重进行优化与疏通分流。重点解决轨道交通到公共交通、绿色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最便捷的出行体验。
关于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推动双城绿色发展的建议
农工党市委会 张潞
一是加快推动“滨城”能源结构调整。通过技术创新驱动能源转型,扩大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广“新能源+储能”模式,进一步促进新区能源转型。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
二是强化推动“滨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低碳改造和发展壮大清洁低碳产业。加快推动煤电行业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避免“运动式”减碳和“碳冲峰”的冲动,严格控制新型高耗能项目上马。
三是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建筑面积发展目标。加快实施建筑、供热管网等节能改造。推行建筑能效标识,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深化建筑供热计量收费制度改革。
四是持续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增强我市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优化城市公园布局,增强“绿碳”。全力推进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五是科技创新打造双城“绿心”。强化低碳零碳负碳重大科技攻关,加快布局一批节能减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研究项目。开展节能增效、清洁能源替代以及减污降碳、负碳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助力“津城”“滨城”双城绿色低碳发展。
六是推动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大节能、低碳等方面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的宣传。开展绿色低碳社区、学校、机关等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 201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转创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19055770号-1
Beijing TransVenture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nsulting Co., Ltd.
地址:佛山市金融高新区京华广场
北京市大兴区新源大街25号院恒大未来城7号楼1102室
深圳市福田区华能大厦
深圳市南山区高新科技园南区R2-B栋4楼12室
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新兴路881号
汕头市金平区华坞村七巷三楼
长沙市芙蓉区韶山北路139号文化大厦
欢迎来到本网站,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稍后再说 现在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