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培训搜索
18318889481

社工
| 中国好家风视域下潮人家训传承调查研究 ——以潮州刘氏、谢氏、李氏宗祠为例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社工 > 家庭教育指导师 > 家庭教育与文化

中国好家风视域下潮人家训传承调查研究
——以潮州刘氏、谢氏、李氏宗祠为例

梁淑仪 麦露 庄文婷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潮州 52100)

【摘要】潮人家风家训传统自古薪火相传,积淀在千百年潮州祠堂文化里,在文化传承、道德培育、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收集潮州市刘氏、谢氏、李氏宗祠中的家训家规、族谱家史等资料,将其系统地整理成研究报告,以探寻潮人家风家训文化良好的教化作用。

【关键词】潮人;家训;家风;调查研究

一、引言

中华“家文化”历史悠久,为宗族子弟教育典范所树立的家风家训文化由来已久。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发扬优良的中华民族家庭教育,是新时代公民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课题。潮州人从中原汉族移民而来,具有浓烈的宗族观念,族人对于姓氏血缘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潮州乡村宗祠林立,大都始建于明代,有的历史则更为久远,潮州宗祠是潮州人供奉先祖牌位的地方,同时也是举行大型合族祭祀的空间。祠堂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乡村社会治理以及凝聚大众文化自信和情感归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这种依托于宗族文化、极富仪式感的传统建筑是潮州人重视家庭、注重家风家训传承的生动体现。

潮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辈出的先贤感悟人生、寄望子孙而凝炼于笔下的家族训言,代代相传。出于对先人的崇敬,后代子孙按家诫教示来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久而久之便形成自家姓氏宗族的家教、家风。灿烂的潮人家风家训文化,历来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珍藏,流传在潮州民间。因此,本文依托于潮州祠堂,进而研究潮人家风家训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1年7月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中组部、国家监委、教育部、全国妇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为重点,强化党员和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突出少年儿童品德教育关键,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2]

本课题采用采访纪实、参与观察、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走访潮州桃坑刘氏宗祠、郡南谢氏世族宗祠、鹳巢李氏世族宗祠三个祠堂,挖掘各祠堂中家训、家规、族约等具有特定含义的民俗信息符号,进而研究传承各祠堂的现实影响和文化价值。最后,将田野调查过程中所搜集到的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汇总,最后形成系统性的调查报告,由浅入深地展示出潮人家风家训文化的深远与厚重,加以探究关于如何传承潮人家风家训文化的可行路径,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二、潮人家训传承中华家风的历史源流

传统家训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和繁盛起来的一种家庭教育形式,主要是父祖对子孙、父母对子女、族长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勤勉,夫妻之间的嘱托,还有前后辈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的建议和劝告,强调孝、悌、和、俭、勤、立志、立德等治国、齐家、理财、读书、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古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在于根据社会和家庭所要求的理想人格塑造后代,并将“礼义”融为一体作为传承的根本。[3]在家庭教育的这个过程中,“家风”应运而生。“家风”也称门风,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以及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是一种由几代家庭成员确立的价值标准,是一种基于中国文化根源的集体认同。

潮人家训的主题内容是对后代子孙进行为人处世之道的指导,虽然与国家法律没有多大的关联,但是其训导子孙修德、读书、慎言、忍让,却可以看作是后代子孙遵守法律起步的基础。如潮州名贤唐伯元“家训四条”:

“道理所贵者贤圣可学而能也世俗所贵者科名可动……

可畏者恶耳凡过无心而恶有心人鬼之分上帝临汝。”唐伯元后裔深受启发,认为先祖唐伯元精神令人感动,家风淳正、家训严格,其传承不可断代。为了能更好地弘扬先祖唐伯元的精神,唐伯元后裔唐两松先生捐资千万复建故居并赠与湘桥区作弘扬先贤精神,传播潮州文化,推动文化旅游,唐伯元故居是潮州市“百家修百厝(祠)”启动以来第一例由民间筹集资金捐建的古宅修复工程。

为了家族的发展和繁荣,潮州地区很多家族的祖先会留下对子孙具有教育价值的家训,其中就有许多告诫劝导子孙遵从国法的内容,像戒赌博、戒淫恶、力避争讼之类的规定屡见不鲜。又如潮州刘氏的十四则家训,“敦孝悌、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士品、隆师道、修坟墓、戒犯讳、戒争讼、戒赌博、戒淫恶、戒犯上、戒轻谱”。这些朴实的家规家训篇章,蕴含着法律启蒙教育的丰富内涵,从精神认知层面提升了家族成员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约束行为的境界,从源头上减弱犯罪的动机、降低犯罪的几率,千百年来,不断对族人进行教化、规范、约束,护佑族人前行,续写华章。

“仁义忠恕、安分守礼、慈孝和睦、扬善济世、廉俭勤耕、诚信立业、正心修身、治学齐家”等八大家训内容板块,其实就很好地概括了潮人家训的主要内涵。厚重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都是潮州家训所蕴含的独特之处。家风家训在家族的传播范围是由血缘的亲疏关系来决定的,由内向外进行延伸,越接近核心,信息的交流越频繁,交流的方法也越丰富。[2-157] 因而进一步挖掘潮人家风家训文化,加深各界人士对潮州及祠堂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及促进作用。

三、桃坑刘氏宗祠

潮州刘氏先祖源于古代北方刘氏一族,为中山靖后裔。先祖刘嵩,在唐朝昭宗年代任大理卿,领兵部事,分据广东。到广东不久被身边的人陷害,其子刘颖,洁身逃遁,因在潮州结婚,遂定居于今潮州东湖桃坑构庐,成了东津刘氏的创始人,也自此不断繁衍,族众繁多。

东湖,位于潮州市城东东津笔架山的东面,又名桃坑。在宋代,桃坑向北、向西和埔东各有一座祠堂,但皆因战乱而倒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埔东祠得以重建,作为三祠合一的刘氏家庙(埔东祠),经过修缮及扩建后,重焕千年古朴风采。

在潮州以刘姓为名的大大小小乡村超过五十个,族亲众多,可谓“枝繁叶茂”。建于宋仁宗景佑四年的桃坑刘氏宗祠,格局为四柱三门二进,集潮州石雕、彩绘、嵌瓷等多种传统装饰于一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祠堂内部最与众不同的,便是那幅悬挂于大堂中厅之圆石柱上,真书正楷,金字黑底,落款是“朱熹敬题”的对联了。“五行金木水火土,世系公侯伯子男”,寓意该处为风水宝地,天地万物相生相克,祖孙后代大有可为。

在历史上,桃坑刘氏就是一个名门望族,人文蔚起,名贤辈出,涌现出了诸多著名人物。宋朝时期“潮州八贤”之一的刘允,曾任职多地,屡革弊政,多方减轻民众负担而为众人所称道。刘氏人丁兴旺,世代簪缨,其中刘允二子——刘昉和刘景最为突出。刘昉为政廉洁,在朝期间心怀苍生,编写中医历史上第一部育儿及儿科治疗的百科全书《幼幼新书》,沿用至今,影响深远。刘景曾奉诏和戎,在外交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之处,是国家政治方面难能可贵的人才。据记载,潮州刘氏自唐至清,历代出仕为官者达八十四位,其中列入《广东通志》者逾十位之多,确实无愧于“世家”“望族”之称。

刘氏后代刘树钿先生表示刘氏一族流传下来的家风家训文化对其人生和家庭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在长辈的循循教导下,他成为了一个热爱传统祠堂和家风家训文化的人,同时他又以身作则,始终将刘氏家训牢记于心,外化于行。刘氏宗祠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代代相传的家训文化以及族人的初心、使命与坚守,展现出新时代继承、创新、发展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启示众人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努力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重现生机与活力。

潮州刘氏家训中的“揖让谦逊、取义慎重、诸事忍耐”等训示良言代代相传,在给族人以教化规范的同时,激励着后辈子孙奋发图强、步履不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记录刘氏宗祠文化,考证刘氏先贤事迹,传承刘氏优秀精神,对于刘氏族人,乃至我们这一辈人来说,都意义重大。

四、南门谢氏世族宗祠

潮州郡南谢氏世族宗祠,屹立于市区南春路东侧的闹市街巷中,具有400多年历史,于2011年被列为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谢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座东南朝西北,二进格局,占地338平方米,大门前右墙嵌有明万历七年“谢氏世族宗祠碑记”一通。谢氏祠堂主要为三大部分,前座门楼、门厅、主座,三者分别为垂花柱连拱承檩构架、木瓜抬梁构架、驼墩抬梁构架。建筑风格集明朝简洁大气、清朝华丽丰富为一体,在潮州宗祠建筑中寥若晨星,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

根据老族人叙述及碑记查证,宗祠中翁重光前只供奉着谢氏先人谢麟及其子谢玙、其孙谢纪三代。南隐公是开创郡南谢氏的第一人,其中经过兰轩、瀛滨、养心三祖传承发展。元至正三年,为避“驿骚”,南隐公从揭阳梅岗谢坑迁到潮州南门外安家,开创了郡南谢氏。后来其家遭海盗劫持,年幼的儿子谢则瑞(号兰轩)逃脱,重兴家业的重任落在兰轩身上,成家后,兰轩生二子,分别叫子浓(号质斋)、子鲁(号瀛滨)。南隐公公孙三代深居简出,不慕功名利禄,友爱四邻友朋。通过兰轩和他的两个儿子质斋、瀛滨的努力,促进了郡南谢氏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郡南谢氏第四代——谢瀛滨之子谢纪的事迹尤为突出,对于自己的子孙,他遵循“礼义为先”的家规准则。对于父母,谢纪身体力行,践行家训中“定省温,必竭其力”的教示,父母去世后,谢纪“每遇忌日,终日素衣蔬食,不敢宴乐”,以尽孝道。他对宗族前辈礼敬有加,凡祖先坟墓弃失或坍塌者,皆捐资或立碑纪念,或加以修缮。晚年,在分家时不但给子孙分财产,也专设慈善基金,立下规矩,把解困济贫的任务落实到子孙,让他们世代承传。因而谢纪被历代潮州志书誉为“布衣义士”,其“立德、立功、立言”的教示被其长子谢铣编辑成书《养心闲集》,族人以手抄的形式相传,现今印刷成书广泛传播。

“祭祀先人怀旧忆,相思一片起心底”,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好传统。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十,潮州郡南谢氏世族宗祠都会举办祭祖仪式,在宗亲会的带领下,规模宏大,场面庄重。锣鼓响起,祠堂两边欢迎宗亲入祠。鸣钦,祭祀仪式开始,鼓声、乐声、炮声同时响起,众人按品级站立,主要祭祀人与祭拜人站在对应的位置。郡南谢氏祭祖非常讲究,从盥洗、上香、献礼,献茶,献酒都有一定的流程。

时至今日,祠堂仍然是族人慎终追远、崇宗祀祖,议事、举办活动的重要族群活动场所。郡南谢氏家训中,禁止谢氏族人作出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这能够让大家都发自内心地遵从家庭道德和自觉个人行为。对于家族成员来说,祠堂的规矩能让个人遵守社会道德,时刻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做得不足的地方能够反省自己,做到永守善心,有错则改。祠堂作为家族文化的核心,除了是族人慎终追远、崇宗祀祖的重要空间,祠堂崇文重教的特质使其还拥有重要的文化教化功能。

在祠堂内部还有这样的一副对联:“宝树千寻祖宗植,心田一片子孙耕”,由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是谢氏家族扶贫救济的写照。[4]谢氏世族宗祠中的优秀家训、族规对族人的伦理道德、生活礼节、村落的乡风文明建设有深刻影响。祠堂优秀的家训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弘扬优秀传统美德与规范族人言行的文化教育意义。

五、鹳巢李氏世族宗祠

始迁祖肇初公讳化,是福建莆田白沙乡人。南宋末年,元兵犯境,肇初公倡义兵守御,后莫能支,避祸至潮州府海阳郡鹳巢乡,历五世至鹳巢李氏始祖平原公,开基四大房头,长房开基本镇龙湖市头,四房开基潮阳洪洞,二房三房居本乡形成八社,其后四大房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渐成内外各地超二万人的大族。

鹳巢,隶属于潮安县龙湖镇,是一个从南宋走来,穿越了800多年的历史古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此地共有38座祠堂,仅李氏祠堂就有35座,是难得一见的大型连续祠堂建筑群。屹立其中的世族宗祠,则是李氏族群修建的第一个祠堂。这座宗祠建于明宣德元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仅一厅一进,坐东朝西,大门朝南,别有风味。再者,大夫家庙是鹳巢村最具有代表性和唯一一座三开三进式祠堂,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除此之外,从一世到十五世的祠堂,从未出现过断层,一代又一代的香火的延续,深刻可见祠堂的存在于李氏一族而言,是无可替代的。

“同心同德,忠信孝悌,躬耕请约,勤俭家齐”,这是鹤巢李氏极其精炼简洁的家训文化内核,其实质是以一个个祠堂为载体,将族人拧成一股绳,意在团结同心。在这层因素的作用下,这里也因此成为了潮州李氏族群最大的聚集地之一,人丁兴旺,邻里和睦。村里还进一步成立了“同心堂理事会”,为村民排忧解难、调解矛盾,鹳巢四个村不同姓氏的村民更是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同心同德才能家大业大——这也正是“同心堂精神”的内核,它是昔日李氏家族辉煌的内因,也仍将是现今鹳巢人振兴发展的内在动力。[5]

鹳巢李氏族群,正可谓人杰地灵,“一门四进士,九举十八贡”,足可见其文风鼎盛,群贤辈出。在牌坊街上,就有一座属于鹳巢先祖李氏的牌坊——台省褒封·科甲济美坊。坊南额镌有“科甲济美”,“科甲”指科举出身,“济美”意为使美好的东西发扬光大。鹳巢李氏数代相继科举出身,一家四进士,二举人,故誉为“科甲济美”。值得一提的是,李思悦和李思寅乃是同胞兄弟,同榜举人,乃至进士,位至郎中,光耀门楣。

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诸如同心同德、忠信孝悌等优良家风家训文化也在此处落地生根。如今,不仅祠堂的传统文化活动依旧,还不断创新,当地新成立的鹳巢传统文化促进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致力于鹳巢的文物保护申报、社会公益援助、革命历史宣传、非遗文化传承和传统家风教育等工作,既有当地的乡贤和企业家,也有研究鹳巢历史的专家学者参与。促进会更是以祠堂为载体,开展了很多新形式的文化传承活动,如家风家训展、科举文化展等。

对于祠堂家训文化的传承,李氏子孙积极承担维护祠堂的责任,祠堂的活动在传统的形式上不断加以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传承活动,李氏祠堂也正在进行祠堂的活化。对祠堂的利用与活化,其实是在保留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对历史建筑进行活态性开发的实践。[6]祠堂作为华夏土地上宝贵的古建筑类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活化”祠堂空间存在巨大发展空间,最大程度保留祠堂建筑特色,同时对祠堂空间进行合理利用,释放祠堂空间潜力,对改善传统祠堂日渐式微,空间衰败及功能异化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以祠堂作为链接媒介,将李氏宗亲凝聚在一起,这也使得李氏家族更加辉煌。

六、结语

本课题实地走访桃坑刘氏、南门谢氏、鹳巢李氏祠堂,通过对各个祠堂中收藏记录的家训文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祠堂文化与其中蕴含的家训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其次,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搜集文献来加深对于桃坑刘氏、南门谢氏、鹳巢李氏家训文化的认识,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潮人家训文化和祠堂文化。

祠堂这一载体的存在与出现,以儒家“孝”文化报本思源、追远慎终的文化需求为号召,祠堂文化这一精神符号发展得越加鲜明夺目,就意味着儒家“孝”文化在潮州文化中的乡土化程度越发深刻,文化气息亦越发浓郁。其次,就是宗族追本逐源的物质基础,在潮州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族祠堂的建立与修缮、族谱的装订和编修,无一不体现出了宗族的血脉继承、延续与发展,是对宗族一个个落脚地的情感寄托,以及对一位位先辈的缅怀记录。

随着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的变迁,祠堂的功能也是在冲击下不断更新与发展,开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祠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着时代的文明。

参考文献:

[1]陈晓华,谢晚珍:徽州传统村落祠堂空间功能更新及活化利用[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11(04):92-97.

[2]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中央纪委机关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J]. 共产党员,2021,(16):6.

[3]仲富兰:中国民俗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156.

[4]吴春燕:对潮汕祠堂多些保护[N],光明日报,2017-02-10(05).

[5]王文森:潮人家风家训荟萃.[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21:174.

[6]方勇锋,普祥中,管斌君:共同体理念下的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策略探析——以栎斜杨氏宗祠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1):208-210.

〔基金课题:本文系2022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中国好家风视域下潮人家训传承与祠堂文化影像记录》(项目编号:pdjh2022b0335)〕

作者简介:梁淑仪、麦露、庄文婷,汉族,研究方向:民俗传播;

通讯作者:苏何诚,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课程
财会类
税务类
金融类
经管类
认证类
学历类
建工类
健康类
专家
政府专家
财税名家
高校教授
文化传媒
金融科技
金融电子化
企业管理
财政金融
生物医药
诺贝尔奖得主
合规法律
科学技术
银行智库
财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
AIA
会计实务
财务经理人
初级会计师
税务实务
中级会计师
中国会计智库
CFO成长营
会计学苑
建工
二级造价工程师
建筑工程资讯
二级建造师
一级造价工程师
监理工程师
消防设施操作员
产教融合
建工学苑
一级建造师
安全工程师
消防工程师
造价工程事务所
BIM工程师
经管
转创人力
中级经济师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三级人力资源师
人力资源管理师
碳排放管理师
期刊中心
教材参考
军队文职人员
产教融合
劳动关系协调员
初、中级经济考试
企业合规师
初级经济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
职业指导师
教育
英语学习考试
专升本
成人高等教育
自考中国
自学考试研究所
普通专升本
小自考中心
高等继续教育学院
中外教育
智库与社会服务
高等职业本科
金融
证券从业
基金从业
金融智库
银行从业
转创博学
ICCM
项目
高管培训
国际学历
财经证书
专项课程
企业内训
教育技术产品
高校学科建设服务
教学资源开发
国际合作服务
产业服务
国内院校
海外院校
海外留学
合作院校
观点
政治经济
IT&财务融合
高校教授
文化传媒
金融科技
金融电子化
企业管理
财政金融
生物医药
诺贝尔奖
合规法律
科学技术
银行智库
商业产经
医卫
医卫健康
主管药师
保育员
药卫学苑
心理咨询师
家庭照护员
养老护理员
健康管理师
公共营养师
执业药师
育婴师(员)
主管护师
护士执业
医院招聘
IT
网络安全管理师
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金融科技师
网络工程师
计算机学苑
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
电子商务平台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信息系统监理师
信息处理技术员
考研
考研资讯
信息中心
专业硕士
考研公共课
同等学力申硕中心
复试调剂
研究生工作
考研中国
硕士入学考试
考研直播动态
教师
高中教师
考试动态
直播动态
考试报名
教育智库
幼儿教师
小学教师
初中教师
教师中国
教师招聘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普通话测试
教师企业
校长领导力
社工
社会工作者
技能中国
智库与社会服务
初级社会工作者
中级社会工作者
报考动态
社会工作事务所
职称评审
家庭教育指导师
转创网校APP
18318889481
在线QQ
在线留言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留言板
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