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利风景区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以保护水资源、优化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维护水工程、弘扬水文化为宗旨,挖掘已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展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的重要路径之一。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绿色发展这一核心要素,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编制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水产品供给能力和安全服务水平、培育水利风景区发展新动力。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 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为积极响应高质量发展主题,水利部门持续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之道。
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要素
水资源是地球万物的生命之源,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开发利用水资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水利风景区是我国水资源开发的重要路径之一,其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以保护水资源、优化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维护水工程、弘扬水文化为宗旨,挖掘已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展资源环境及工程保护、科研、文化、教育、科普及游憩等活动。
推动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科学开发、综合利用水利设施、河湖水域及其岸线资源的基础上,解决资源要素的组织模式和配置方式、经济产出效率、经济与生态的关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在水利风景区建设发展中产生更多元、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具体而言,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包含五个要素:一是持久水安全。发挥水利工程灌溉、防洪、供水、发电等主要功能,有效保障安全生产。二是优美水环境。着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景区游客及周边群众提供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三是先进水文化。挖掘传承水利工程“红色基因”和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突出水利品牌形象和营造水利文化氛围。四是现代水管理。构建现代化的管理体系,注重强化运营、宣传、服务等方面技术手段创新,积极拓展发展思路、景区市场。五是幸福水生活。带动景区周边相关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定位与方向
由点到面、协调发展,构建水利风景区发展新格局。科学编制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将水利风景区的发展战略与国土规划、生态建设、农业农村发展等相衔接,探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围绕田园综合体、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区域水利风景区集群。兼顾开发和保护水利风景资源,推出绿色生态廊道和风光带。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其中水库型宜凸显科技与自然、河湖型宜凸显安全与生态宜居、灌区和水土保持型宜凸显文旅融合。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水利风景区的文化内涵。完善水利风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使用低碳环保工具,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构建低碳、安全、智慧的水利风景区。与此同时,将水利工程与文化元素有机结合,提升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彰显水利工程时代价值和行业精神,传承水利红色基因,讲好水利风景区历史文化故事。
加强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提升安全服务水平。推动水利风景区规范有序发展,一是要强化水利风景区日常管理,健全景区管理责任体系,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优化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二是要建立健全景区复核制度和退出机制,强化动态管理,保护好水生态和水利遗产,做好科学适度开发工作,强化项目监管力度,推动项目依法建设。三是要提高水利风景区服务质量,鼓励将景区纳入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进水利风景区数字化建设,加强讲解人员和服务人员队伍建设。
培育水利风景区发展新动力,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拓展水利风景区投融资渠道,鼓励地方政府多途径整合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支持社会资本通过股权合作、特许经营、与政府合资等方式参与水利风景区建设运营。探索建立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有条件地区探索水利风景资源资产化管理路径,推进“水利风景区+”多行业融合发展模式,倡导通过品牌认证、生态标识等方式培育具有水利特色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对成效突出的水利风景区实施以奖代补,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关奖励。
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水利风景区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区,与乡镇村的建设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视角来看,水利风景区有益于保护水资源,为民众提供安全洁净的饮用水资源,且在改善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地区农业灌溉和农业发展提供保障等方面也大有裨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平衡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具体来说,可以将水利风景区中的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文化资源、农产品资源等进行配置性开发,打造一条包括农产品种植、水产品养殖、生态旅游观光、民宿餐饮等丰富内容的产业链条,衍生出“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文化”等多类主题产品,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之路。在加强生态保护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水利风景区与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田园综合体有机融合,从而使水利风景区在增加村集体与村民收入,实现水域地区的农村美、农业强和农民富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生态效益是水利风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科学的规划管理可以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水利风景区的高质量发展。从社会效益来看,水利工程具有排泄、灌溉以及航运等功能,可以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和保障。从经济效益来看,水利风景区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民众增收。首先,水利风景区可以利用水利工程、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优势,结合科学规划与管理,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景观,从而增加集体收入;其次,可以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景区周边产业链的发展,例如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农家乐及民俗经济等的发展,最终助力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最后,在延长周边产业链的基础上,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直接带动农户增收,并积极探索更多营收模式,让农户通过土地租赁、土地入股等途径获得更多收益。
促进物理空间、文化空间和社会空间治理的融合发展。水利风景区的良性发展始于对水体周围物质空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治理,水域和土地等物质空间的综合治理为水利风景区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开发及治理奠定基础,而兼顾水利风景区保护和开发,则有利于密切水域地区政府与群众间的关系,促进良性社会治理。围绕水利风景区开发工作,各地有必要成立管理委员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公司经营、民众积极参与的模式,使政府、市场和民众间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以水利风景区为媒介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水文化是水利风景区发展的灵魂所在,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治理又能够推动文化空间的繁荣发展。具体表现为,物质空间治理会促进民众文化权益意识的觉醒,社会空间治理则可以为民众开展文化创造活动、继承和发扬水域地区的优质水文化提供空间。总的来说,绿化物质空间、构建社会空间、重塑文化空间,是水利风景区统筹景区建设与群众需求的重要路径。
【本文作者 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杨铭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罗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