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表示,“十四五”期间要着力发掘与高质量发展相配套的结构性潜能,并为此提出了“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的框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并提出“不急转弯”。对此,刘世锦认为,与其他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还有相当大的结构性潜能驱动增长,因而,并非主要依赖于宏观刺激政策。
刘世锦说:“去年在那种特殊情况之下,我们并没有像发达经济体那样‘大水漫灌’,也基本上满足了我们国内经济恢复的这样一个需要。中国经济,目前来看,应该说已经接近潜在增长水平,也就是说逐步回归到了常规的状态。当经济回到常态以后,宏观政策也应该回归常态。那么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我称之为'结构性潜能'的这么一些因素。”
“十四五”期间,刘世锦提出了“1+3+2”结构性潜能框架,即一个龙头引领、补足三大短板、两个翅膀赋能。
其中,“1”指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通过更高的集聚效应为下一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打开空间。
刘世锦说:“所谓‘1’,就是以都市圈城市群发展为龙头.因为它们有更高的要素聚集这样一个效应,或者说它们有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简单一点说,今后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百分之七八十都在都市圈和城市群这个范围之内。”
“3”指补上中国经济循环过程中新的三大短板,即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
刘世锦说:“第一个短板,基础产业效率不高。包括像能源、物流、通讯、金融等等这些领域,效率相对比较低,成本比较高。第二就是我们要补上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的短板,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了以后,才能够有效地扩大中国的消费。第三就是我们要补上基础研发和源头创新能力不强的短板。只有补上这个短板,我们才能有效地应对‘卡脖子’的问题,中国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创新型大国。”
“2”则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刘世锦认为,这是中国具备一定优势的新增长潜能。
刘世锦说:“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新的领域,中国在这方面也有我们自己独特的优势。”
刘世锦认为,下一步,应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使这些结构性潜能“变现”。他提出,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深化高水平大学教育和基础研究领域改革;在对外开放中采取更有前瞻性和冲击力的举措;在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通过制度规则性开放推动国内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刘世锦强调,从长期看,要把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如何发掘结构性潜能上。
他说:“我们还有一部分结构性潜能可以用,这是推动中国经济过去高速增长、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