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诸多新提法新表述,并作出相应工作部署,为2021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定向导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经济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1年经济工作。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的日子,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根据国内外发展大势,提出了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其中,一些新提法、新表述及其工作部署,传递出明确的政策信号,指引中国经济迈向新征程。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过艰苦努力,我们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成绩面前,也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依然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特别是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各种风险挑战叠加。因此,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采取富有针对性的举措。
凸显国家重大战略布局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强化了经济全球化的逆流,加剧了各国间的战略博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深度重构,科技竞争成为发展的关键变量。科技发展中的某些“卡脖子”问题,对我国发展、国家安全等造成重大影响。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明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时,首先部署的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是以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不常见的,凸显了这两项重点任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始终依靠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会议要求,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经济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发生的变局,会议从战略高度,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要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这种部署,核心在于尽快扭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为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0年受疫情的巨大冲击,全球经济严重衰退;2021年疫情变化仍具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依然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下。尽管202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但2021年依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因此,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重点是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在宏观政策作用方向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扩大内需,充当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抓手。
扩大内需,要把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摆在突出位置,将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积极发展网络消费、无接触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服务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引导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大力培育新型消费,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并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投资是内需的重要构成,所以扩大内需,也必须重视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通过注重需求侧管理来扩大内需,除向消费与投资直接发力,也应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行有效制度安排。所以,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都是扩大内需的必然之举。
需要指出的是,注重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必须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供给与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谁也离不开谁而单独存在。所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既做好“减法”,也做好“加法”,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发展,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如此,创新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既适应需求变化,更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解决当前社会焦点问题
2020年我国经济发展在交出一份火红的成绩单的同时,也面临某些新的问题,对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针对这些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时提出举措,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和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市场资源过度向某些大型平台企业集中的倾向,易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这种垄断,无论从科技创新,还是从市场公平竞争以及消费者权益等方面来说,都暴露出不少风险隐患。因此,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会议提出了具体措施,既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也针对平台企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加强政策引导与监管,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鼓励平台企业发展出硬核科技,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另外,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与我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都有密切关联。强调种子问题,为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少见。无粮不稳,种子和耕地,事关我国粮食安全,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基。因此,会议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保障粮食安全,稳定民心、稳定社会。同样,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会议在继续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的同时,突出了在租房方面的新举措,比如,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对租金水平进行合理调控等。这都是很切中现实的及时必要之举,有利于提高民生福祉,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2021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诸多新提法新表述,并作出相应工作部署,为2021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定向导航。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经济工作,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2021年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迈入“十四五”,作为过去一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在2021年将如何前行?
各界认为,强劲复苏、绿色转型、创新引领、提质升级、扩大开放,将成为2021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复苏势头强劲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国内市场、不断提高的城市化率、民生改善激发消费新动能……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向好的有利因素十分明显。
2020年,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2月的6.2%下降到11月的5.2%;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0.6%……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室主任汪红驹认为,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预计将达到65%左右,只要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到“十四五”末达到甚至超过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是完全有可能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2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一系列逆周期调控政策已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主要指标持续恢复,工业生产增长加快,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逐渐提高,产品和行业增长面继续扩大。
国家智库和分析机构普遍预计,中国经济增长将回到正常运行轨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对2021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8.2%、6.9%和6.8%,显示出全球对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心。
绿色转型加速
中国纺织重镇江苏盛泽,随处可见各种可再生纤维产品的广告牌,扎根于此的企业集群不断攻克再生纤维、无锑纤维等绿色产品技术壁垒,推进绿色发展。
传统产业加快转型,互联网经济等新兴产业逆势成长,“绿色引擎”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推力。
从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到同年12月的气候雄心峰会,中国领导人倡议“绿色复苏”,并主动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部署,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
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未来五年,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持续减少;到2035年,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将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晖认为,绿色、生态、环保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绿色产业即将成为新的增长点。“新的环保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仅会倒逼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而且更多绿色新兴产业会加速涌现,以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创新动力澎湃
为经济社会发展源源不断地“充能”,中国选择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2019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显示,中国创新指数位居世界第14位,保持上升势头。
2020年前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高于同期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7个百分点;1-8月,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也快速增长,以新技术为引领的新企业正为经济带来越来越强的动力。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是依赖创新,中国线上经济、健康产业等发展亮眼,贸易摩擦也倒逼中国加速科技自立自强。
“未来,全球疫情如果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推动下,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刘志彪说。
产业提质升级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工业企业累计利润增速在实现由负转正后,继续稳步回升。2020年1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7445亿元,同比增长2.4%,增速比1至10月加快1.7个百分点,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说,2021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趋势将更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继续增长,制造业投资将恢复增长,科技创新会催生更多新发展动能。
祝宝良说,随着新冠疫苗接种及扩大内需战略逐步落实,消费也将提振升级。“消费遭受疫情冲击最大、恢复最慢,基数效应也最大,预计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会反弹到12%左右。”
“升级版”的中国制造在新一年将继续为全球提供支撑。
2020年,中国机电产品贸易产值及规模保持增长,引领全国外贸快速恢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张钰晶说,目前,疫情相关产品的出口需求依然饱满,非疫情产品因为国外进口商补充库存也将加大采购力度。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世界机电生产制造中心的核心地位,家电行业出口全球占有率将进一步提高。”他说。
开放步履不停
成功举办第三届进博会、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2020年,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不断加强。
“随着2021年各协定顺利推进,中国与东南亚、与欧洲将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说,“合作区域不仅内部,互相间的供应链也将更紧密结合,投资、贸易往来更加活跃。”
他认为,这也为未来中国加入CPTPP、促进中日韩FTA谈判奠定基础。
2020年正式实施外商投资法、自贸试验区增至21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2021年起还将调整进口商品三种关税税率……中国营商环境优化不断释放对外开放红利,吸引巴斯夫、壳牌、达能等跨国巨头携新项目纷至沓来。
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刘畅说:“中国潜力无穷、投资环境良好,不少外企看好中国市场,投资意愿不减。”
屠新泉认为,系列举措凸显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主动性。“中国扩大进口,坚持开放型经济,最终将惠及全球消费者。”